機械零件的材料及毛坯類別選定之后,欲使零件實現所要求的力學性能,則主要靠熱處理工藝來保證。因此必須根據熱處理目的和工序作用,合理安排熱處理工序在加工工藝路線中的位置。
工序位置:一般均緊接毛坯生產之后、切削之前,或粗加工之后、精加工之前。
退火和正火的工序位置 一般安排在毛坯生產之后、切削加工之前。處于精密零件,為了消除切削加工殘余應力,在切削加工工序之間還應安排去應力退火。工藝路線安排為:毛坯生產(鑄、鍛、焊、沖壓等)——退火或正火——機械加工
調質的工序位置 這種熱處理既可作為最終處理,又可為以后表面淬火或易變形零件的整體淬火作好組織準備。位置:一般安排在粗加工之后、精加工或半精加工之前。一般的工藝路線應為:下料——鍛造——正火(退火)——機械粗加工(留余量)——調質——機械精加工
零件經這類熱處理后硬度較高,除磨削外,不適宜其他切削加工。
工序位置:應盡量靠后,一般均安排在半精加工之后、磨削之前。
淬火件的變形及氧化、脫碳應在磨削中予以去除,故需預留磨削余量(例如直徑200mm以下、長度1000mm以下的淬火件,磨削余量一般為0.35~0.75mm)。
對于表面淬火件,為了提高其心部力學性能及獲得細晶馬氏體組織的表層淬火組織,常需先進行正火或調質處理。因表面淬火件的變形小,其磨削余量也應比整體淬火件小。
下料——鍛造——退火(正火)——機械粗(半精)加工——淬火、回火(低溫、中溫)——磨削
下料——鍛造——正火(退火)——機械粗加工——調質——機械半精加工(留磨量)——感應加熱表面淬火、回火——磨削
不經調質的感應加熱表面淬火件,鍛造后的預先熱處理須用正火。
如正火后硬度偏高,切削加工性不好,可在正火后再高溫回火。
上圖是用45鋼制造的鎖緊螺母,要求槽口硬度HRC35~40。若在槽口和內螺紋全部加工后再整體淬火和回火,槽口硬度雖可達到要求,但內螺紋變形大,不能保證精度;若熱處理后再切削加工,則硬度較高,切削加工性差。
調質——加工槽口——槽口高頻淬火——加工內螺紋,則既可達到技術要求又可減少零件變形。
當滲碳零件局部不允許有高硬度時,應在設計圖紙上予以注明,該部位可鍍銅以防止滲碳或采取多留余量的方法,待零件滲碳后淬火前再去掉該處滲碳層(去滲碳層切削加工)。
下料——鍛造——正火——機械粗、半精加工(留磨量,局部不滲碳者還須留防滲余量)——滲碳——淬火、低溫回火——機械精加工(磨)
下料——鍛造——正火——機械粗、半精加工(留磨量,局部不滲碳者還須留防滲余量)——滲碳——去滲碳層切削加工——淬火、低溫回火——機械精加工(磨)
為防止因切削加工產生的殘余應力引起氮化件變形,在氮化前常進行去應力退火;
又因氮化層薄面脆,心部必須有較高的強度才能承受載荷,故一般應先進行調質。
下料——鍛造——退火——機械粗加工——調質——機械精加工——去應力退火(通常稱為高溫回火)——粗磨——氮化——精磨或研磨